2016年3月1日,我国《反家庭暴力法》正式生效,随后在2021年实施的《民法典》中,也将禁止家庭暴力明确列为婚姻家庭的禁止性规定。家暴不再是“家务事”,反家庭暴力是国家、社会和每个家庭的共同责任。今天,让我们通过漫画形式,一同学习《反家庭暴力法》。
家庭暴力是什么?
家庭暴力涵盖了身体与精神双重形式的侵害,其保护群体不仅限于家庭成员,还包括其他共同生活的人。《反家庭暴力法》明确指出,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这种暴力行为同样适用于家庭成员以外共同生活的人之间。
如何应对家庭暴力?
当遭受家庭暴力或面临家庭暴力的现实危险时,受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有多种途径寻求帮助。他们可以向加害人或受害人所在单位、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妇女联合会等单位投诉、反映或求助。值得注意的是,受害人工作单位和加害人工作单位都有义务处理家暴问题,这意味着如果你遭遇家暴,可以选择去对方的工作单位进行投诉。
人身安全保护令
在面临家庭暴力威胁时,受害人还可以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根据《反家庭暴力法》的相关规定,人身安全保护令已成为人民法院受理的独立案件,无需提起其他诉讼即可申请。在紧急情况下,法院应在24小时内作出决定。保护令有效期为6个月,期间受害人可根据需要申请撤销、变更或延长。若施暴人违反保护令,将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或给予相应的行政处罚。
证据收集
在申请保护令或处理家暴案件时,证据的收集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些建议收集的证据类型:
申请人与被申请人的身份信息(身份证、户籍卡等)。
结婚证、户籍本等材料,以证明双方的关系。
报警记录、询问笔录、警方出具的告诫书等官方文件。
现场照片(包括打砸现场、身体伤痕等),需尽量体现时间地点。
病例资料,特别是首次门诊记录,应详细说明受伤时间、地点、过程及加害人信息。
伤情鉴定意见,由派出所或妇联委托出具。
录音、录像、短信、微信、QQ聊天记录等电子证据,证明家庭暴力的发生或现实危险。
证人证言,如同住亲人、周围邻居等知情人的陈述。
专家建议
当被申请人违反保护令再次施暴时,受害人应首先选择报警,并告知警察自己持有保护令的情况。警方及村、居委会应协助法院执行保护令。同时,受害人也可请求公安机关或人民法院转介至庇护场所。
这些知识点,你掌握了吗?反家庭暴力,从我做起,共同守护家庭和谐与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