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作为一种能力,呈现出稳定的状态。犹如价格和价值曲线,幸福恰似那条稳定的价值线,即 “幸福基准线”,我们日常的情绪会以此线为基准上下波动。
或许你因突然赚得大笔钱财,购置了心仪之物,愉快地度过了一个月,但一个月后,快乐程度又会回归到幸福基准线附近。而积极心理学的任务,便是助力你提升这条幸福基准线。
那么该如何提升呢?从事件发生到我们采取行动,其过程是这样的:事件发生后,我们会形成对该事件的认知,认知进而催生情绪,随后我们会在这种情绪的影响下产生行为,此过程被称作 “ABC 理论”。若想提高情绪,就需改变认知,这便是认知疗法。由于情绪具有不稳定性,时常波动,而认知相对稳定,所以一个人只要提升了自身的认知水平,其情绪水平和行为水平也会相应提高,如此便能提升幸福基准线。而提升认知水平的关键在于学习。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人性。有这样一个问题,你是否从小就被灌输 “现在不吃苦,以后吃的苦会更多” 的观念?受此影响,你即便对考试深恶痛绝,却仍每日坚持不懈地学习,抱着日后能轻松的信念在书海中苦苦挣扎。然而长大后,你却发现每个年龄段都有各自的苦恼,人生似乎就是一个不断吃苦的过程。这种失望促使你开始思索人生的意义,甚至对社会产生了一些看法。于是你不禁想,是不是有了钱就好了呢?进而拼命赚钱,直到某天发现,有钱人中患抑郁症的也不在少数。你可能会觉得他们矫情,认为自己若有钱,肯定能洒脱快乐。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
财富与幸福的关系如下:当一个人尚未解决温饱问题时,财富对幸福的提升作用显著;随着财富的增加,其对幸福的提升作用逐渐减小;过上小康生活之后,财富对幸福的提升作用就不再那么明显了。当财富的光环逐渐褪去,认知便开始在人性中占据主导地位,进而影响一个人的幸福。
目标与心流
有的人注重结果,不达目的绝不罢休;有的人则看重过程,秉持活在当下的人生态度。那么积极心理学所提倡的是哪种呢?答案是两者缺一不可。我们应设定合理的目标,并朝着目标前进,同时将注意力聚焦在过程上。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忙碌时总想玩耍,但玩久了又会觉得空虚无聊,这便是缺乏目标的结果,可见设定合理目标的重要性。
何为合理的目标呢?需符合自身的兴趣点和价值观。例如,出于责任和爱去顶着烈日接孩子;而像因听说金融学有用,即便枯燥也勉强去学,这种出于虚荣心或焦虑感、被社会推着走而设定的目标则不合理。设定好目标后,还需进行目标拆解。当目标拆解得足够细致,细致到能够立即执行时,你会发现内心会自然而然地产生行动的冲动。此时,你便可暂时忘却目标,专注于当下的事情,全身心地活在当下(当然,如果在执行过程中发现目标存在问题,需及时调整)。随后你会发觉自己忘却了时间、忘却了自我,甚至忘却了整个世界,只想一心一意地把手头的事情做好,这种状态在积极心理学中被称为心流。
需注意,进入心流状态有两个前提条件:
其一,前期目标的设定要契合自己的兴趣点和价值观,做自己不想做的事容易走神;
其二,关注的事情不能过多,比如在写文章时同时回消息,就难以进入心流状态。只有学会简化生活,减少干扰,才能进入心流状态。
目标的设定是为过程服务的,因此评判一个目标的优劣,不在于目标本身,而在于其能否推动过程的顺利进行。当设定了一个良好的目标后,精神力量会自然地发挥作用,助力你实现目标,同时,这份精神力量也是快乐的重要源泉。
感恩
关于感恩,无需过多赘述。心理学家已充分证实,常怀感恩之心,幸福水平会显著提高。感恩的关键不在于技巧,而在于人们常常会遗忘。感恩之后,无论是否得到反馈,幸福水平都会有所提升。若能得到对方的正反馈,对方也对你表示感激,那更是锦上添花。
自尊水平
自尊分为三种类型:依赖型自尊、独立型自尊、无条件自尊。任何人都同时具备这三种自尊,只是所占比例不同。自我修炼较好的人,无条件自尊的比例相对较大,反之则较小。
那么该如何修炼呢?其实就是学习积极心理学,改变认知。在最后部分,我会介绍一些较为直接的控制情绪的方法。一个人的自尊水平越高,其可塑性就越强,遭遇磨难后成长也会越快。因此,在寻找伴侣时,尽量选择自尊水平高的人,这样的人往往更为成熟,更愿意与你协商事情。需注意,一个人的成就与他的自尊水平并无太大关联,现实中看似成功却固执己见的人屡见不鲜。
社交关系
当你处于父母恩爱、伴侣体贴、挚友关心的良好社交环境中时,若有一天遭遇失败,心急如焚、心灰意冷之际,朋友会带你去吃烧烤,让你尽情倾诉心中的不快;家人会打电话安慰你,告诉你他们是你的坚强后盾;回到家后,伴侣会耐心地帮你梳理问题,一起分析当前局势。此时,你会觉得世间再无可怕之事。
高质量的社交关系不仅在平日能为你提供情绪价值,在面临危机时,还能增强幸福的抗风险能力。根据不同的人格特质,每个人所需的朋友数量和交往时间各有差异。比如粘液质的人相较于胆汁质的人更喜安静,所需朋友数量通常较少,参与社交的时间也相对较短。所以,遵循自己的内心感受去发展社交关系即可。
幽默
想必没有人会不喜欢听笑话吧。要让生活充满幽默,你既可以与幽默的人相处,聆听乐趣,也可以努力使自己变得幽默。若你想让自己更具幽默感,可参考以下建议:
记录生活趣事:像相声演员积累梗一样,将生活中的有趣之事记录下来。
观察幽默的人:学习他人的幽默技巧,如夸张、反转、双关等,以增强自身的幽默能力。
允许自己犯错:幽默不仅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心态。要放下完美主义,勇于展现真实的自我,分享自己的糗事,以幽默的方式应对生活中的挫折与困难。
一些小技巧
人体中有两种主管快乐的激素:多巴胺和五羟色胺。多巴胺负责给予刺激,五羟色胺则负责维持基本的情绪水平。以下一些小技巧有助于从生理层面提升获得快乐的能力:
运动:抑郁症患者通常会被建议进行运动,因为运动可直接促使身体分泌多巴胺和五羟色胺。
冥想:将注意力集中于当下身体的状态或外界的反应,如呼吸,排除杂念。若走神也无需焦虑,只需将注意力重新拉回即可。随着练习时间的增长,走神频率会逐渐降低,关注当下的能力会不断提高,幸福感也会随之增强。
多睡觉:睡眠不足的人容易情绪暴躁。
拥抱:拥抱能够迅速提升激素水平,带来幸福感。
减少痛苦
上述内容主要探讨了如何获取快乐,但生活并非总是尽如人意。人生在世,难免要做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事情,那么该如何控制情绪以完成目标呢?
即时正反馈:例如减肥时,每天早上称体重,看到体重的变化会更有动力。
社交约束:考研人通常会找研友或去自习室,因为当你玩耍时看到别人在学习,会产生社交压力,从而约束自己的行为。
行为先行,意识跟上:人性倾向于认知与行为的一致性。认知能够影响行为,行为也可反作用于认知。比如压力大时,强迫自己微笑,潜意识会被欺骗,让你觉得自己是开心的;又如觉得自己缺乏自信时,朗读一段激昂的文字,自信心便会随之而来。人的潜意识易被欺骗,心理暗示便是基于此原理。
疏导痛苦:当产生负面情绪时,要学会将情绪与事情分开。既不忽视也不过分关注情绪,只需静静地观察它,然后将注意力集中到事情本身。疏导痛苦是一种可通过练习提升的能力,但如果痛苦超出了自身承受范围,可寻求社交援助,如找心理咨询师或知心朋友倾诉,若无可倾诉之人,写下来也是一种发泄方式。
突破舒适圈:做自己得心应手的事一般不会痛苦,最多感到无聊。舒适圈越大,处于舒适状态的可能性越高,但我们可以主动突破舒适圈,并注意把握突破的难度。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在难度适中时最高,太简单则懒得做,太难又不想做。
将意志力转化为习惯:以减肥为例,起初需要依靠意志力约束自己,但当每天重复做这些事情形成习惯后,所需的意志力就会减少。对于日常的重复劳动事件,人性通常不会产生过多情绪。所以,努力将每天要做的事情固定下来,度过前期的困难阶段,后期就会轻松许多。
切断退路:在压力不足时可采用此方法,但若本身压力较大则需谨慎。你不一定非要真正切断退路,可通过心理暗示来达到类似效果。比如考研人不想去图书馆时,可不断告诉自己考不上就找不到工作、会饿肚子等,即便这并非事实,但每天这样想,潜意识会促使你行动。
劳逸结合,注意休息:就像高压锅一样,压力过大时需适当松一松阀门以降低压力。压力过大等同于难度过大,会影响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附加好处
当你对某人寄予高期望时,他往往会不负所望,这便是心理学中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它揭示了一个重要道理:一个人的情绪能够影响他人,并对其行为产生影响。如果你是一个乐观的人,身边的人会被你的快乐所感染,他们又会去感染更多的人,如此层层传递,便会产生蝴蝶效应。不要忽视自身的力量,你的快乐能够让你的世界以及你和大家共同的世界变得更加美好,这便是你改变世界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