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不会也经常这种情况:上班其实没那么忙,还摸鱼划水群聊,可一到下班了,却觉得累的要死,就想瘫在沙发上不动;或者其实上班很忙,待办事项划掉了20件,下班的时候却还是觉得自己什么都没有做,但已经累成狗;明明是周末休息了两天,却总觉得没有休息够,甚至比上班还累。
即使睡了很长时间,但早上却提不起精神;一天下来什么事都没做,大脑却感觉昏昏沉沉;反应总是比别人慢半拍,跟不上别人的节奏;感觉自己像台锈迹斑斑的机器,只能尽力维持着日常运转,最终收获的只有郁结与失眠。
日本精神科医生久贺谷亮在其书中指出:这种疲劳,看起来是一种物理现象,但给人带来“疲劳感”的其实是人的大脑,也就是说,疲劳感其实是一种大脑现象,即“脑疲劳”。
事实上,在现代科技的环境下,大部分人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脑疲劳现象,但很多人并不以为然,总以为睡一觉就好了。尝试后便会发现,即使身体得到了充分休息,脑疲劳还是会在不知不觉中一直存在,也就是为什么有时候我们明明睡够了,大脑却还是昏昏沉沉。
长此以往,脑疲劳还会降低我们心理承受能力,让我们无法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压力,甚至造成精神危机。
并且,这种状态持续时间一长,我们的身体也会开始“报警”,出现各种各样的症状:郁结、失眠、脱发、肠胃炎、内分泌失调……去医院也检查不出什么问题,若治疗服药又会给身体和精神增加不少新的烦恼,更加被焦虑担忧的负面情绪所裹挟,再难感体会到生活的愉悦感,机械而麻木地活着。
我们该如何应对挥之不去这种情况呢,来看看这 8 个「疲劳解决方案」,教你如何满血复活。
1、接纳你的疲倦
首先,你不是需要着急做些什么,而是接纳你的疲倦。至少先停止这些「暴力」行为——
无视身体发出的信号:虽然你的肩膀下午已经隐隐作痛三次,依然继续埋头工作,过度透支自己。
自我攻击:当你制定了计划,却感到累无法完成,认为自己是「懒」或者「找借口」,随批判而来的精神内耗让你更加疲倦。
用头脑思考否认:「我没干多少事啊」「我不应该这么累吧」「按理说休息够了」。
这些行为只会让你的疲倦雪上加霜。相信你的感觉——你感到累那就是真的累了。接受并允许自己感觉累了。
2、少做点决定
也许你没有意识到,现代人每天要做无数个决策——从早上涂哪个颜色的口红,盯着手机里的文章标题选择点开哪一篇,午饭点哪家外卖,更别提换工作、要不要分手这些让人更加头疼的选择。
现代社会给人提供了丰富的选择,表面的自由背后,我们又陷入选择的牢笼。根据 Kathleen Vohs 等人的研究,过多的选择会损害我们的精神能量和自控力,我们更有可能做出不健康的决定,倾向做一些感觉最简单的事情——因为已经够累了。
通过保持一些基本的、常规的简单决定(甚至消除它们),我们就有更多的精神能量来处理剩下的事务。
3、高质量的人际关系
找你喜欢并信任的朋友面对面聊聊天,抱一抱。高质量的人际关系永远是最好的「充电器」。
4、躲进你的「恢复壁龛(kān)」
如果你是内向型性格的人,可以试试这个方法。「恢复壁龛」(restorative niches)是人格心理学家利特尔教授提出的,指那些当你想回归真实的自我时要去的地方。
它可能是空间上的,比如家旁边的小河;也可能是时间上的,比如在两通工作电话之间为自己留出的休息空隙;或者一部你喜欢的剧、陪伴你多年的小毛毯……
为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创建尽可能多的「恢复壁龛」,让你的真实自我在这里得以喘息,能量得到恢复。
5、做张「心理耗能监控表」
一天中经历的大部分事情,有些在消耗你的能量,有些则是补充能量,我们并不知道是哪些事情,但你一定能感觉到自己的情绪状态在一天里是高低起伏的。为了更了解自己的心理耗能情况,你可以做一个简单的监控表,睡前回忆下这一天,哪些时刻心理能量比较足/ 低,各自发生了什么?
当然,每个人因为性格特质和生活工作方式,耗能情况也各不一样,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监控,过一段时间就会越来越了解自己,也更能自如地地调节情绪状态。
6、任何你觉得困难但有好处的小事
有时候你以为的疲倦其实是一种畏难而退,来源于信心不足,高估了任务的困难程度。人体是一个系统,牵一发而动全身。譬如你想要工作更有效率,想要写完 10 万字,诸如此类宏大到让人打了鸡血就没动力的目标,都可以从每天任何你觉得困难且对你有好处的小事做起。
7、安排一天无所事事地度过吧
所以如果你的疲倦一直挥之不去,也许需要无聊将你解放出来:
上下班路上摘掉耳机,听听周围的车声、行人走路的声音、微风吹过的声音;午饭时间关掉手机,认真咀嚼每一口食物,享受你和午餐的「约会」; 把日程表丢到一旁,周末安排一天无所事事地度过吧。
在体验无聊的慢生活中,一直在后台运行的「情绪缓存」得以清空,我们的感官重新被打开,恢复了和世界的链接。
8、停止那些「其实并不想做」的事
生活中我们经常强迫自己做一些其实并不那么想做、但劝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如提随波逐流考证考研的大学生;不喜欢出镜的文字博主逼着自己拍短视频;一闲下来就会不安,把所有时间都安排来工作学习的工作狂。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们过度驱使强迫自己去做某些事情的时候,会经历认知资源的巨大损耗,反而让人更加不愿意去采取行动,这就是现代社会中种种拖延症背后疲倦感的来源。
面对自己说,不。也是需要练习的能力,怎么判断一件事是应该做还是想做 呢?一般来说,应该做的事来自外界标准,比如最近很火,大家都去做,为了得到更好的评价,而想做的事都出于内心真实感受,我喜欢,我想要。另外,应该做的事需要打起精神,是心累,而我想要的事虽然也会累,但这种疲倦是很容易恢复的。
正念倡导我们在生活的每一刻,都把全部的思维和注意力投入在此时此地、此情此景,将身心都带回到当下,摒除大脑杂念,减少因放不下过去、又担忧未来造成的煎熬痛苦,让我们的大脑真正放松。在对当下的全然体验中,便会发现原来痛苦和疲惫会自然离开,原来满足与幸福就在当下生活的体验中,不焦虑不纠结,获得内心的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