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戏,幕起是开始,幕落是结局,全靠你自己演绎。在还没有足够好的时候,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修炼自我上,放在打磨沉淀上,放在提升进阶上,而不是靠着蹭圈子就能够融入的...
前几天,珠海富豪谢秋河的二女儿出嫁,婚宴上,董明珠应邀出席。
酒店规格很高档,从董明珠挽着好友进场的那一刻,场内不少宾客的镜头就没从她身上挪开过。
以至于,拍下了十分尴尬的一幕。

图片来源:网络
来宾落座,婚宴开始,董明珠边和好友聊天边吃饭。
突然一位穿着黑色衣服的年轻女性走过来,堵在董明珠和好友中间,毫不客气地把手搭在董明珠的肩膀上,笑着搭讪。
被打断谈话的好友尴尬笑着转过了头,愣住的董明珠在看清来人后瞬间黑脸,没有理会她,反而是严肃地转向右手边的友人。

图片来源:网络
黑衣女子见董明珠不理睬,没有走开,
反而探身凑近距离,强行要和董明珠同框,气氛降到冰点。
旁边穿着黄色衣服的友人察觉到董明珠的不适,抬手将黑衣女子搭在她肩膀上的手拿开。

图片来源:网络
至此,黑衣女子仍旧杵在原地,手扶着董明珠的椅背。
全程,董明珠没有一句回应。

图片来源:网络
视频在网上疯传,黑衣女子遭到群嘲。
说她欲望写在脸上,自己却籍籍无名,这样去攀附结交大佬,怎么可能得到回应。
很多人都想结交大牛、大咖、大佬等一切能力比自己强,名气比自己大的人,以获取他们的帮助,这是人之常情。
但有一点很多人没明白,通过攀附获得的社交和人脉资源,绝大多数都是无用的。
路能走多远,不取决于你认识谁,而是“你是谁”。
有句话说得特别扎心,那些特别急切想结识别人的人,往往就是别人最不想认识的人。
你站在哪里,就只能看到跟自己同等高度的人,然后仰望更高的人。
不出众,人脉不过是个无用的人名。

有段话说,不要去追一匹马,用追马的时间种草,待到春暖开花时,就会有一匹骏马任你挑选;
不要刻意巴结一个人,用暂时没有朋友的时间,去提升自己的能力,待到时机成熟时,就会有一批的朋友与你同行。
用人情做出来的朋友只是暂时的,用人格做出来的朋友才是长久。
这段话火了之后被很多人奉为座右铭,但我们不妨说得更露骨点:你的“利用价值”越大,关系保持得越长久。
去年中国企业家发展年会举办的欢迎晚宴,有张照片传得沸沸扬扬。
众人推杯换盏热闹寒暄,唯有“玻璃大王”曹德旺悠然自得闲坐一旁品尝美食。
和那些忙着交换名片打点关系的商圈人士相比,只有他是真正来吃饭的。
想想也不意外,作为世界第一大汽车玻璃的供应商,曹德旺早就跳出了这种饭局人脉圈。
福耀在美建立工厂,某次采访,曹德旺直言很多州长都是他的好友。
不需要谄媚迎合,也不必强行维系,他的“利用价值”绝对撑得起他的特立独行。

图片来源:网络
有人看不上“利用”两个字,觉得太功利。
但杜月笙讲过一句话,不要怕被人利用,被人利用说明你还有价值。
《甄嬛传》里有一幕,甄嬛小产,被皇上冷落,往日熙攘的碎玉轩无人踏足。
长廊下,流朱感慨“现在才知道,那些曾经和咱们走得近的人,无非都是利用小主的恩宠罢了”。
浣碧一针见血戳中现实:“且不说利用两个字难听,要是没有利用价值,那才是穷途末路。”

图片来源:网络
可是现在想来也没什么关系呀,既然不能融入,就保持距离,默默欣赏呗。距离产生美,也不是什么坏事。
其实孤独感没什么大不了的,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体会到孤独的滋味。像刘瑜说的,那些抑郁的东西往往才叫生活。一辈子两三知己已经很难了,贪不了。
如果在你的身边能有可以谈天说地彼此安慰的人,那你真的很幸福。但如果没有,那就把自己灵魂安放在书本或是精致的生活里吧。
那有效处理人际关系需要学习什么心理学?
1、互补型的沟通方式
这是最简单的沟通方式,箭头是平行的,意味着你所说的、你期望得到的回应与你实际得到的回应是一致的。
举例来说,下图中丈夫的父母状态指向妻子的儿童状态,这代表着丈夫像父亲一般去照顾非常天真的妻子;妻子的儿童状态指向丈夫的父母状态,代表着妻子像孩子一般依赖着自己的丈夫。
这种互动是相互补充,匹配的,因此这种沟通可以顺畅的进行下去。
2、交叉型的沟通方式
这是一种会出现问题的沟通方式,箭头是交叉的,这意味着你所说的、你期望得到的回应与你实际得到的回应是不一致的。
丈夫问:“亲爱的,我的纽扣在哪里?”(丈夫从“成人”状态向妻子的“成人”状态询问信息)
妻子大喊:“你把它们丢哪去了?”( 妻子从“父母”状态向“儿童”状态进行了回应)
造成的结果就是交叉型沟通,这时交流就停止了,他们不会再谈论纽扣的事情,而是开始谈论丈夫乱丢东西的事情,这种交叉沟通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争吵。
当双方处于交叉沟通状态时,让沟通回到有建设性的状态的唯一方法就是一个或者两个人改变自我状态。通常,最好是双方都转换为成人自我状态。
3、压抑不是解决负面情绪的方法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对自己感到不满意的部分,例如外表、能力、财富、地位、经历或背景,每当我们想到这些不喜欢的部分时,就会觉得很不舒服,于是尽可能的想去避免这种不舒服的感觉。
我们努力打扮自己,增强能力,获得更杰出的表现。有时,觉得自己成功了,别人开始用不同的态度对待我们,而我们也觉得自己变得不一样了。
但在某个时刻,又经历了失败,因为人不可能永远维持完美的表现。我们发现自己内在的那种痛苦又浮现,原来它一直都在我们的内在。痛苦在内在啃噬着我们,侵蚀着我们。
每当外在的情况不尽完美时,内在的伤痛就会再次浮现,我们似乎始终逃不出内在痛苦的魔爪。

最后讲一个网络故事。
一个年轻人去买碗,到了店里,随手拿起一只碗,然后依次与店里其他的碗轻轻碰击。
碗与碗相碰,总是发出沉闷、浑浊的响声。
年轻人听到声音,摇头叹气,然后再去试下一只。
到最后几乎试遍了店里所有的碗,都没能找到一只满意的。
老板很纳闷,问他碰碗是什么意思。
年轻人说,这是一位长者教他的秘诀:当一只碗与另一只碗轻轻碰撞时,发出清脆悦耳声响的,一定是好碗。
老板了然,拿出一只碗递给他:“你再试试。”
年轻人半信半疑依言行事,结果,每一只碗都在轻轻碰击下发出了清脆的声响。
他不明白这怎么回事,惊问其详。
老板笑道:“道理很简单,你一开始拿着的碗本身就是一只次品,用它试碗,声音必然浑浊。
你想要得到一只好碗,得先保证自己拿的那只也是好的。”
故事到此,说得干脆:你是谁,就会遇到谁。想要获得什么,自己就得有与之相配的能力。
等到长期的积累,让你成为某个领域的佼佼者。一定就会像书里写的那样:
“你必会惊喜于真正意义上的、有价值的、所谓‘高效’的人脉居然会破门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