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江苏苏州木渎镇一名24岁小伙,从小区二十多层的楼顶跳下不幸身亡。据了解,6月29日17时许,一名年轻男子爬上苏州市木渎镇20层高楼楼顶欲轻生,小伙跳楼前在楼顶至少站了4小时。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其中最令人气愤的是,有路人不但没有帮助规劝轻生男子,还对着男子大声起哄“不跳不是人”,其他路人听了这句话后不以为然还大声嬉笑。当晚9时许,年轻男子从高层跃下身亡。目击者将现场视频上传到社交平台后引起人们关注。6月30日晚间,当地警方发布警情通报,表示沈某现场起哄,发表怂恿跳楼等不当言论,造成不良社会影响,已对其依法行政拘留。

图片来源于网络
虽然起哄者已经被依法刑拘,但逝去的生命永远消失,再也不会回来了。
可能我们会想问,为什么同作为社会的一份子,这些围观者不仅没有为了挽救生命去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反而还对这些人进行言语刺激
。
为什么有些围观者会出现这样的行为呢?
首先,围观行为往往受到群体心理的影响(缺乏同理心或共情能力),在人群中,个体往往会受到群体认同和压力的影响,导致他们不敢表达与大多数人不同的意见或行为。起哄者可能就是一个看热闹的,当他认为再次件事情上花费太多的时间,影响了自己接下来的安排,他可能会为了结束此件事情而发出“快点跳、不跳不是人”的话语,此时起哄者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对跳楼者产生负面影响,也不会管跳楼者再听到这些话会产生怎样负面情绪,他们只在乎自己的感受。

其次,社会观念和价值观的缺失也可能导致冷漠和嘲笑的态度。在当今社会,道德观念和关爱他人的意识逐渐淡化,一些人可能缺乏对他人苦难的同理心和尊重。这种冷漠的态度往往源于对他人痛苦的麻木和对生命价值的淡漠。
第三,为了吸引注意力。围观了这么久,起哄者可能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他人的引起注意,当看到轻生者如果按照自己的话去做,认为自己比其他人更有见识或能力,来展示自己的优越感或权力感,从而获得自我肯定和满足感。
此外,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也对围观行为产生了影响。人们习惯了在网上看到各种悲剧和虐待的视频,久而久之对他人痛苦的反应可能变得麻木。此外,网络上的匿名性也使得一些人更容易表现出攻击性和冷漠。
在这起令人痛心的事件中,围观群众的冷漠和嘲讽行为再次引发了公众对道德和人性的深思。面对类似的悲剧事件,我们呼吁围观群众采取积极的行动,避免煽动或刺激跳楼者,而是应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和情感需求,并给予适当的支持和帮助